今年考研有多少人报名,2023年考研人数比去年多17万现象分析

据权威消息,2023年全国考研人数达474万,再创新高!在2022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的基础上再增加17万!考研人数暴增的背后,有哪些原因?由于这个现象正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畴,尤其是,正好是笔者长期关注的高等教育投资领域,故,有感而发,不吐不快,下面试从教育经济学专业的角度对此现象略作简要分析。


第一,折射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,就业难现象日益加大。当前,全世界范围深受疫情的困扰,经济增长乏力,我国经济形势虽然一枝独秀,然而,那也是矮子里显将军,若与疫情之前的增速相比,却明显是风光不再。去年全国经济增长率仅3.2%,今年预估勉强6%。经济学里的奥肯定理告诉我们,经济增长速度越快,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。反之,就业机会就越少。所以,经济增长乏力属于就业难的宏观原因,也是根本原因。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。

如果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,除了疫情之外,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。比如,实体经济不振,网络电商虚假繁荣,行业垄断现象愈演愈烈,房地产泡沫导致一业兴旺百业衰,国际范围内的贸易战魅影难去。。。。。。扯远了,打住。


第二,学历贬值、文凭膨胀愈演愈烈。随着1999年起持续20多年的高校扩招,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,高等教育从2001、2019年迅速先后进入了大众化阶段(高等教育入学率15%)和普及化阶段(高等教育入学率50%),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供给急剧增加,大学生如过江之鲫,大学生增加速度犹如房地产泡沫,迅速放大。

如今,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,早已不再有“天之骄子”的耀眼光环。 在就业岗位增加缓慢的情况下,千军万马要实现“惊险的一跃”、跨上成功就业彼岸的愿望,自然变得日益艰难。 因为,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,面对如此多的求职者,为了“优中选优”,自然会“提高门槛”,包括学历门槛(在此,教育文凭的筛选功能得以充分彰显)。于是,很多用人单位纷纷要求硕士毕业(用人单位对于很多本科生甚至专科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招聘条件,也要求硕士学历,导致教育过度)。

为了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,众多大学生不得不进一步深造,提高学历层次。这个过程,形象的说,就是水涨船高。或者说,是社会内卷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体现(尽管最后的结果是教育过度:许多硕士生从事着本科生或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)。当然,水涨船高无论是对于用人单位还是对于每个考研的大学生而言,都是一种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。

按照这个逻辑,水涨船高的进一步演绎,必然是硕士文凭贬值、博士文凭贬值。事实上,这些贬值现象都无一例外的已经发生、并日益普遍了。例如,近几年深圳一些中学,还有华中师范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的人才招聘,吸引了大量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生,而且最终中学招录了不少博士生(曾经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,现在居然由博士来从事,典型的教育过度、文凭贬值)。可见,水涨船高,一直高到了教育层级的最顶端。


第三,大学生就业难,意味着攻读硕士学历的机会成本下降。相当程度上,大学生攻读硕士文凭,是一种教育投资(人力资本投资)。既然是投资,当然受投资收益率的影响。投资收益率与投资收益成正相关,与投资成本成负相关。教育投资成本中,有一项重要的成本,就是机会成本,也叫间接成本。对于大学生而言,如果不继续在学历方面深造,那么可以选择就业从而获得就业收入,所以大学生的就业收益就等于攻读硕士的机会成本。大学生就业收益越高,意味着攻读硕士的机会成本越高,反之就越低。既然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,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日益困难,并且收入水平也不乐观,那么其攻读硕士的机会成本就比较低。成本越低,自然意味着收益率越高。这也是为什么报考研究生人数猛烈增长的重要原因。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。

第四,考研人数暴增,也与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有关。据报道,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30多万,比2021年增长20%多。这个增幅力度实属相当大。估计这也是国家在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,试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策略。与当年选择高校扩招,异曲同工、如出一辙,可谓不变的法宝。(1999年大学扩招的背景: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,传导到中国,中国经济形势也深受影响,为了缓解1999年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,为高中毕业们提供一个理想渠道,于是选择大学大规模扩招。)显然,研究生大规模扩招,相当于为大学生增加了研究生录取机会,如果报考人数不变,就相当于提高了录取比率,自然会吸引更多大学生报考。

启示:事物是联系的,不是孤立的。分析现象也应用联系、系统的观点,而不是孤立的观点。如此,才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。


那么,大学生及其家长在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的情形下,如何做出最有利的选择?基本思路是:既然个体无法改变大趋势,就只有适应这个趋势。因为尽管研究生贬值,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硕士文凭,就会失去很多就业的竞争机会。个体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。当然,笔者并不主张所有大学生都报考研究生。实际上,如果能够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,大学生完全不必考研。如果深入发现,不同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是存在很大区别的。一般而言,就业竞争力比较弱的文科专业、社会学科专业的报考研究生比例很高,而理工科大学生的报考比例就比较低。这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404303206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zcyw.com/news/12191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140430320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