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谁说的什么意思,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出处和背后典故

唐代诗坛高手如云,各类题材在一位位大诗人的笔下生花。不管是何种题材,我们都能感受到唐人的自信和骄傲,毕竟当时的唐代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,万国来朝,疆域空前辽阔。

就拿边塞诗来说,历朝历代诗人都曾留下边塞诗,但是要说数量和质量,都以唐代为最。质量相信不需笔者多言,毕竟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,不管任何题材的诗唐诗都独树一帜。至于数量为最,主要是唐代诗人的性格使然,唐代文人多洒脱,对于游侠式的生活多向往,所以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游历之作,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边塞自然是不容错过的题材。


而且唐代的边塞诗,都有着一个普遍的特点,那就是有着粗狂的豪迈气息,就像王昌龄的“黄金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,还有李白的“愿为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,当然也有杜甫的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”。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边塞诗,却和这些豪迈之作有所不同,它就是来自唐代诗人曹松的《乙亥岁二首其一》。

《乙亥岁二首其一》

泽国江山入战图,生民何计乐樵苏。

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


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曹松这个名字,不过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。古代读书人都有科举致仕之心,但是能够早早科举致仕的终究只是少数,很多读书人都要屡败屡战才能考中,这也让很多文人两鬓斑白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。曹松便是如此,柳永50岁暮年及第已经让人唏嘘不已,但曹松高中的年纪比起柳永还大了21岁,到了71岁才终于考中进士。所以曹松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潦倒,半辈子被人看不起。

上面这首诗就是曹松这位穷诗人在公元880年所作,当时的他52岁,唐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之时,战乱纷争不断。当时的曹松颠沛流离,见多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苦难,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。


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便是四处战乱,百姓流离之所的景象。首句,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殃及大好山河,而是写大好河山入了战图。这无疑是将战乱的波及之广描写得入木三分,倘若是战乱波及山河,那只是局部的乱象而已,但现在在整个唐王朝的版图中战乱才是主旋律,大好河山都成了陪衬。次句,则是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,要知道打柴割草在和平年代本是艰辛生活的代名词,但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,能够过上打柴割草的生活便已然算是乐事,但即便是这样的乐事百姓也过不上,足见战乱之苦。


后两句则是抒发了诗人的感慨。“凭君莫话封侯事”说的是公元879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义军而受到封赏,究其原因无非是“功在杀人多”,但诗人对此显然很是不喜,因为他知道百姓之苦,知道这“封侯”背后的鲜血淋淋,于是才不想也不愿听见人说起“封侯事”。

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,笔者还记得当年在看《无间道》听到这句诗时,觉得它说得好霸气,那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后来读到曹松这首诗才知道,这句诗背后表达的并不是霸气和豪迈,相反是一种批判和警策。将军之所以能够“封侯”,是靠着数不尽的士卒牺牲才换来的。通过“一将”和“万骨”,还有“成”和“枯”的强烈对比,表达出诗人的沉痛之情,而曹松也凭着这最后7字名震诗坛。


唐代诗人写边塞诗多豪迈,那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呢?其实在笔者看来,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,一方面是曹松半生潦倒,他知道底层百姓的不容易;另一方面则是唐王朝到了末期确实是战乱频发,百姓苦不堪言,同样作为底层百姓为了生计而挣扎奔波的曹松,又怎么豪迈得起来,他更多的是对于这样处境的沉痛和批判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404303206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zcyw.com/wiki/10174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140430320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