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食是怎么形成的,古人已破解月食发生的真实原因

 据光明网报道,11月8日傍晚,今年最后一次月全食在天宇上演,同时还伴随着“月掩天王星”“日月合璧”“红月亮”等一系列景观。此次月全食持续了86分钟,据估测,下次看到月全食要到2025年,而像这样可以一次看个够则要等到2040年了。

当月亮、地球、太阳运行到一条直线时,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,太阳投射在月球上的光完全被地球挡住,进而形成月全食现象。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,月食又称月蚀,包括月全食、月偏食和半影月食三种现象。

月全食的过程包括初亏、食既、食甚、生光、复圆五个阶段。

初亏标志着月食的开始,此时月球刚刚接触地球本影。食既是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的时候,此时地影完全覆盖月面。食甚时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。生光指的是月球开始走出地球本影的时候,这意味着全食阶段的结束。复圆指月球完全离开地影,这标志着整个月食阶段的结束。

发生月偏食是因为,月球只有部分进入了地球的本影;当月球进入半影区域,太阳的光被遮掩掉一些,这种现象就是半影月食。

在月全食时会出现“红月亮”是因为地球大气层会将一部分太阳光折射到月面上,在这个过程中,诸如蓝色光一类波长较短的光会被散射掉,而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则会照射到月面上,将月亮变成红色的。


2022年11月8日傍晚,年度重磅天象上演——月全食加“血月亮”。

稍具天文知识的人皆知,月食是因为太阳、地球、月球运行至一条直线上,地球遮挡住了太阳的光芒,于是,月食便发生了。

“月食”这个词很有意思。早在殷商卜辞中,就已经这样称上述的这种天象了。

当然,“食”也写作“蚀”,道理是一样的。可知,关于“天狗吃月”的类似认知,应该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古人那里就形成了。


“天狗”为何物?

最早的记载,大概是《史记·天官书》。其云——

天狗,状如大奔星,有声,其下地,类狗。所堕及炎火,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。

这说的,其实是落地的“流星”或曰“陨石”。

可是古代,不少人包括文人,确实相信是太史公说的天狗吃了月亮。


唐卢仝《月食诗》云:“此时怪事发,有物吞食来。”“天狗下舔地,血流何滂滂。”——“天狗”在天上吃了月亮,如果下了地,那还不血流成河!

正如同上古先民,将“二十八宿”想象成“苍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”等动物象形一样,设想天上有狗而且时不时吃了太阳或月亮,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

其实,司马迁尽管没有具体分析“月食”的原因,但他在《天官书》中多次用到“蚀”字,讲的是一个“天体”遮掩了另一个“天地”,包括月亮“是”各类恒星,他称为“星蚀”。


太史公的重大贡献是,他已经总结出了“月食”出现的频率。《天官书》云——

月食始日,五月者六,六月者五,五月复六,六月者一,而五月者凡五,百一十三月而复始。

这是说,从月食开始的日子算起,每隔五个月发生的月食有六次,每隔六个月发生的月食有五次,再每隔五个月发生的月食六次,然后隔六个月后又发生一次月食,再隔五个月发生一次月食的共五次,整个历程为一百一十三个月,然后周而复始。


这样算下来,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,共发生23次月食。

现代天文观测证实了司马迁总结的这一月食规律相当准确的——平均一年中,大约发生两次月食。

不要忘了,司马迁做这个结论的时候,是公元前100年前后,距今2000多年。


仍然在汉代,张衡对月食的发生,给出了科学的解答。他在《灵宪》中说——

夫日譬犹火,月譬犹水,火则外光,水则含景。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,魄生于日之所蔽,当日则光盈,就日则光尽也。

他说,太阳像火一样发光,月亮(本身不发光)则像水一样反光。所以,月光来自太阳光的反射,遮住了太阳光,月光也就看不到了。


他接着说——

当日之冲,光常不合者,蔽于他也。是谓暗虚。在星星微,月过则食。

“日冲”,是说被“天体”遮蔽,正因为“蔽于他”而“光常不合”。“暗虚”,即指遮挡太阳的地球,于是,被挡住太阳光的“星”便“星微”没有光亮了;被挡住太阳光的“月”就发生“月食”。


张衡有了“地球”的概念吗?是的。不过,他不说地球而说“蛋黄”——天穹如鸡卵,大地如蛋黄——蛋黄不也是“球”状么!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404303206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zcyw.com/wiki/12238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1404303206@qq.com